首页 | 新闻中心 | 通知公告 | 关于协会 | 政策法规 | 统计专区 | 企业推介 | 产品推荐 | 会员动态 | 他山之石 | 行业资讯 | 会员中心 | 知识产权
政策法规 当前位置  :  首页 » 政策法规 » 政策专区
政策专区
标准法规
常州市“十四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
发布日期 : 2022-01-13        浏览数 : 2032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关于印发常州市“十四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市各有关委办局,各辖市(区)工信(经发)局、常州经开区经发局:

    现将《常州市“十四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落实。

 

常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11230

  (此件依申请公开)

 

 

常州市十四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

 

为贯彻落实《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深入践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总要求和勇争一流,争创更多第一唯一,成为全省现代化建设走在前列的一面旗帜总部署,以打造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为契机,顺应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发展趋势,推动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打造立足江苏、辐射长三角、面向全国的高质量发展新高地,助力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实现,根据《江苏省十四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产业基础与发展形势

第一节 产业基础

十三五期间,我市着力推进汽车产业转型升级,以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为重点,持续强化企业引育,稳步提升创新能力,积极扩大示范应用,产业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

1.    产业规模省内领先

十三五期间,在全国汽车消费持续低迷、节能减排趋于严格的大背景下,全市汽车产业保持平稳运行,年均增长率达11.0%,位居全省前列。2020年,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规上企业近300家,实现产值近千亿元,约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9%,省内新能源汽车产值占比23.8%,位居全省第二位;全年新能源汽车总产量约3.6万辆,省内占比37.5%,位居全省第二位;尤其是细分领域动力电池产业产值超270亿元,位居全省首位、全国第二位。2021年,全市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实现快速增长,位居全市十大产业链之首,预计全年产值约1250亿元。其中,新能源整车产量超9万辆,动力电池产业实现倍增,继续保持全省领先,产业特色优势愈发明显。

2.产业配套优势突出

——新能源整车产品特色明显。2021年,理想汽车理想ONE继续稳居国内插电式混合动力SUV市场首位、新能源SUV市场第2位;比亚迪常州工厂定位华东乘用车制造基地,即将量产王朝系列、海洋系列畅销车型。

——动力电池产业综合竞争力全国领先。全市已集聚动力电池产业相关规上企业近50家,基本涵盖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功能辅材、电芯及系统、制造装备、检测认证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全市动力电池已建产能85.5GWh,位居全国首位,成为国内领先的动力电池产业基地。其中,江苏时代已成为宁德时代总部以外最大的子公司,中创新航、蜂巢能源分别跻身全国动力电池市场第3位和第6位;贝特瑞、紫宸科技、星源材质、科达利、新纶新材等关键部件领域的国内头部企业均已在常设立研发中心或制造基地。

——充电设施龙头引领凸显。万帮数字能源围绕充电基础设施打造的星星充电已成为国内最大的私人充电服务商和私桩共享平台商,拥有超百万高频用户,日均充电量超1200万度,覆盖全国300多个城市,并为60多家整车企业提供安装服务。

——车灯照明具备国际化竞争力。全市已集聚星宇车灯、明宇交通、飞拓模塑等重点企业近50家,涵盖各类车用灯具及高性能智能视觉产品。其中,星宇车灯作为国内首家上市车灯照明企业,已连续九年位居国内最大的内资汽车灯具设计方案供应商,并实现奔驰、宝马、奥迪等国际知名品牌的大批量配套。

——内外饰件保持国内领先优势。全市拥有新泉股份、江苏旷达、贝内克长顺、江苏永成等内外饰件重点企业30余家。其中,新泉股份重卡内饰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前三,乘用车内饰市场连续四年同比增长超50%;江苏旷达座椅面料市场占有率稳居全国首位。

3.研发创新提升显著

——关键技术持续突破。在动力电池领域,中创新航L221N169电芯单体能量密度达260Wh/kg,常温循环寿命≥2500次,兼顾全气候、高安全、低成本,已达国际先进水平;蜂巢能源无钴电芯单体能量密度达245Wh/kg,阳离子掺杂、单晶和纳米网络化包覆技术实现自主突破;当升科技(常州)高镍正极材料镍含量>83%,容量保持率达80%,处于国内领先;常州星源涂敷隔膜厚度<12μm,拉伸强度(MD/TD)>220MPa,穿刺强度>580gf,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在充电基础设施领域,万帮数字能源量产充电设备最大输出功率达360kW(双枪充电),自主研发的液冷充电系统样机最大输出功率达500kW,充电效率超97%

——前瞻应用加快布局。国家ITS中心智能驾驶研究院承建国家智能商用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已在天宁区建成半开放测试场100亩,开放场景测试场4500亩,智能网联测试道路总长15公里,部分区域实现5G信号全覆盖;理想汽车、汉得利等分别在全车语音控制、智能声学传感器等领域实现批量搭载与应用。

——创新载体不断丰富。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已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工业设计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8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0家、工程技术中心22家、工业设计中心18家。此外,万帮数字能源已建成省级智慧能源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中创新航牵头建设省级动力及储能电池制造业创新中心。

——公共平台形成集聚。依托常州科教城等创新载体,在动力电池领域已汇聚江苏省动力及储能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南德新能源汽车检测(江苏)有限公司、中汽研(常州)汽车工程研究院、UL常州动力电池检测实验室等行业组织和权威机构,初步实现华东地区的服务覆盖;在充电基础设施领域已拥有国创能源检测技术(中国)有限公司,实现一次检测、多国通行

4.推广应用稳步扩大

截至十三五期末,全市累计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3.15万辆,建成公共充电桩超6600根。伴随全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力度进一步提升,2021年全市新增新能源汽车超1.5万辆,增长近两倍,渗透率近18%

5.区域布局特色明显

新北区以比亚迪华东基地为带动,车灯照明、内外饰件、汽车电子等关键零部件领域为支撑,产业集聚加速形成;武进区以理想汽车(常州)为龙头,电机电控、充电设施、检测认证等配套领域形成链式发展;溧阳市和金坛区则聚焦动力电池全产业链条,分别以溧阳高新区和金坛经开区为核心,基本建成了省内领先、国内知名的动力电池产业聚集区。

虽然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在新能源整车、动力电池、充电基础设施等细分领域取得较好发展成效,但产业链综合竞争力仍有待提升:A00级、A0级、A级新能源畅销车型缺乏,电机电控、电动空调、车载软件等领域存在短板,产业发展潜力相对受限;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亟需提速,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进程较缓,配套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有待优化;智能网联汽车等前瞻应用尚未批量开展,智能视觉、智能座舱、有序充电等关键技术与产品升级投入偏弱,产业协同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第二节 产业趋势

1.国际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形势

汽车产业转型提速。在全球零排放和汽车电动化趋势下,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各国加快推进交通能源战略转型的重要措施。其中,欧盟、美国、日本等明确表示将率先在乘用车、公交车、货车等领域实现全面电动化。目前,全球新能源汽车增长迅猛,市场渗透率突破7%,汽车电动化转型已全面提速。各国传统汽车巨头正持续加快新能源车型投放速度,将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融合创新持续强化。新能源汽车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标志性、引领性创新载体,在电动化方面将以整车高压集成、动力电池全气候/高比能/长寿命平衡、电驱动系统一体式集成等为发展趋势,兼顾整车安全及充换电安全;在智能化、网联化方面将以车联网作为融合创新焦点,持续推进新型电子电气架构加快迭代、一体化智能交通路网优化建设、智能网联汽车与智慧城市逐步融合。

供应配套加速分化。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专业化分工协作、供应链全球布局、制造配套国际协同的模式典范,已形成全球一体化格局。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剧烈冲击和防控常态化,海外制造业已加速向本国回流,以区域化、分散化、本地化配套为特征的全新供应链体系正逐步形成,构建完整、可控的产业链体系将成为各国发展的重中之重。

2.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形势

市场结构持续调整。在各级政府促进汽车消费政策持续发力、修订版双积分管理条例正式实施等推动下,2021年全国新能源汽车销售突破300万辆,市场渗透率超12%,中短期内仍将保持30%以上的快速增长。十四五期间,伴随私人消费比例不断提升,外资/合资品牌和头部造车新势力的20-40万元中高端车型将逐步优化品牌特色和服务生态,打造闭环消费;传统自主品牌主推的15万元以下普及车型则将进一步下沉,广大中小城市和乡镇成为重要的市场增长点。

核心配套不断升级。在能源变革和低碳要求下,全国坚持纯电驱动导向,大排量乘用车、纯柴油商用车等高碳排放车型加速淘汰,纯电动、混合动力、氢燃料等新能源车型市场渗透率持续提升,全面电驱动化进程正加快推进。围绕动力电池、电驱动系统、机电耦合系统、充(换)电设施、线控底盘、车载操作系统等领域,积极开展补短板上水平建设,已成为构建自主可控供应链体系、促进技术水平稳步提升的重中之重。

服务链条加速延伸。新能源汽车作为促进融合创新、加速协同发展的重要载体,绿色能源、智能路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为其创新发展注入强劲新动能。围绕汽车价值链总量上升、重心后移的发展趋势,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向服务端倾斜,以产品升级、服务升级、价值升级为导向的新开发模式、新生产模式和新使用模式,将进一步催生全新的产业生态。

3.省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形势

整车供给逐步优化。江苏作为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整车制造基地之一,上汽、东风、长安、北汽等整车集团均已布局,但相对缺少畅销车型,部分新建整车项目经营困难、产销提升缓慢、存在停摆风险。推动省内整车企业兼并重组、促进区域制造资源协调、强化龙头企业市场特色势在必行。

关键配套不断完善。全省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发展势头正盛,已建成全国最大的动力电池产业基地,电动空调、充电基础设施及运营平台等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环境感知系统、车载软件系统、燃料电池系统等已达国内先进水平,但在乘用车电驱动系统、电机控制器、线控底盘、C-V2X网联通信等细分领域仍相对薄弱,亟待扩大省内外引育力度。

推广应用持续提速。全省围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智能网联汽车区域示范、有序充电及V2G车网互动、动力电池循环利用等加快制定扶持政策,进一步改善新能源乘用车消费环境,持续推进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加快高级别自动驾驶车辆商业化批量应用,不断优化充(换)电基础设施布局和有序充电建设,积极构建全省覆盖、统一管理、模式创新的动力电池循环利用网络体系,支撑全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第二章 总体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国家、省、市决策部署,以构建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为主线,紧抓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发展机遇,实施“532”发展战略,围绕新能源整车、动力及储能电池两大核心,强化市场主体引育,健全科技创新体系,促进推广应用示范,优化产业服务支撑,构建能源互联体系,全面打造立足江苏、辐射长三角、面向全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新高地。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创新驱动,资源集聚。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持续扩大人才招引力度,聚力促进创新资源集聚,不断强化强链、补链、延链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全面推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商业创新、服务创新,构建长三角创新资源集聚新高地。

龙头带动,品牌提升。充分发挥新能源整车、动力及储能电池、充(换)电基础设施、车灯照明以及内外饰件等优势领域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以增强配套集成能力、共生发展能力、综合竞争实力为导向,持续完善产业配套,不断提升发展质量,聚力培育一批具备全球影响力的知名企业和自主品牌。

智造升级,绿色发展。围绕国际化智造名城战略定位,培育智能制造创新模式,支撑能源互联网建设,大力推行低碳发展方式,围绕绿色制造和循环经济,全面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新能源汽车绿色产业生态。

开放融合,协同发展。依托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强国内外产业配套与交流合作,加快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体系,全面融入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推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促进产学研用合作和区域间联动共赢,以构建高质量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支撑全市能源互联网建设。

第三节 产业定位

坚持两中心、多集群产业发展定位,全力构建充满活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新生态。到2035年,全面建成长三角地区领先、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中心和创新高地。

——两中心:2025年,以新北区和武进区为核心,建成省内领先、长三角先进的新能源乘用车协同造中心;以溧阳市和金坛区为核心,建成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动力及储能电池研发中心与制造中心。

——多集群:2025年,建成具备全国特色标杆效应的充(换)电基础设施网络和产业集群;建成长三角地区综合竞争力领先的先进智能视觉系统产业集群;建成省内领先、联动协同、覆盖华东区域的智能座舱优势产业集群;建成国内领先的智能网联商用车测试应用示范基地。

第四节 发展目标

2025年,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综合竞争力全面提升,新能源整车、动力及储能电池、充(换)电基础设施、车灯照明、内外饰件、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应用等领域取得长足发展,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培育取得显著成效,强链、补链、延链实现突破,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基础设施网络趋于完善。

产业规模稳健扩张。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达4000亿元。新能源整车产销量达60万辆,规模达1200亿元;汽车零部件产业规模达2800亿元,其中动力电池产业规模达1800亿元。

自主创新显著提升。依托江苏省动力及储能电池制造业创新中心,全气候/宽温域/高安全/长续航动力电池、高比容量正极/负极材料、高精度动力电池实时预警、钠离子电池、固态锂离子电池等前瞻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大功率快充、有序充电、分布式储能、V2G车网互动等创新技术产品实现显著提升;智能视觉、智能座舱等集成式功能模块实现智能化升级。

企业培育持续加强。理想汽车(常州)、比亚迪(常州)产销规模持续提升;江苏时代、中创新航、蜂巢能源、时代上汽等成为百亿级龙头企业,建成涵盖动力电池全产业链的优质企业梯队;围绕充(换)电基础设施、车灯照明、内外饰件等领域,形成3-5家具备全国性竞争力的知名企业;围绕汽车电子和智能网联测试等领域,形成2-3家在华东地区具备较强影响力的优势企业。

推广应用加快拓展。十四五期间,全市新能源汽车新增推广应用超8万辆,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超25%;新建公共充电桩和专用充电桩超1.2万根,新建直流充电桩占比超80%;依托新一代国家交通控制网(常州)试点工程在天宁区半封闭、开放式测试道路实现C-V2X车联通信网络的全覆盖,并围绕特定场景实现高度自动驾驶功能商用车的商业化应用;基本建成创新融合型能源互联网。

 

 

第五节 总体布局

 

坚持凸显地域特色、注重资源配置、促进区域联动原则,基于我市现有产业空间布局,引导形成协同型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格局。

新北区:持续强化比亚迪(常州)的引领带动作用,紧密围绕车灯照明、内外饰件、汽车电子等优势领域,加大对星宇车灯、新泉股份、江苏永成、森萨塔等重点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支持力度;针对电驱动系统、电动空调系统、车载软件系统及相关核心配件,持续扩大国内外优势企业的招引力度;依托中国汽车零部件(常州)产业基地、新能源物联网产业创新中心等促进产业转型和区域协同,构建长三角地区综合竞争力领先的新能源整车及零部件产业集聚区。

武进区:以理想汽车(常州)为总牵引,持续提升整车研发与系统集成能力;紧密围绕充(换)电基础设施、座椅总成和精密部件等特色领域,充分发挥万帮数字能源、江苏旷达、腾龙股份、龙城精锻等重点企业的产品与市场双重优势,构建国际化影响力;依托常州科教城、武进高新区等优势载体和国创新能源汽车智慧能源装备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在工业设计、技术验证、智能制造、检测认证、信息服务等支撑领域实现长三角地区的辐射带动。鼓励开展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示范工作。

金坛区:以金坛经开区为核心,引进一流研发团队,加大正向开发投入,盘活新能源整车制造资源;依托中创新航、蜂巢能源等集聚的优势企业和江苏省动力及储能电池制造业创新中心、江苏省动力及储能电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持续强化完备的动力电池、关键材料与制造装备正向研发体系建设,构建研发能力国内领先、产业规模长三角先进、储能应用省内一流的动力及储能电池产业集聚区。

溧阳市:以溧阳高新区为核心,依托江苏时代集聚的优势企业和科研院所,持续推进固态锂电池、钠离子电池、纳米硅碳负极、高性能储能电池等关键技术和创新产品的研发应用,打造国内领先的动力电池制造基地和储能电池示范高地。落实电动溧阳绿色行动,持续扩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规模,不断优化充(换)电基础设施网络布局,构建具备全国影响力的城市电动化示范标杆。

天宁区:依托新一代国家交通控制网,发挥国家智能商用车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优势,推进智能网联测试道路的新型基础设施、车联通信网络、信息交互管理建设,开展半封闭场景、开放场景的智能网联商用车测试应用与车路协同示范运营,争创省级车联网先导区。

常州经开区:依托坤泰车辆、常州星源、日盈电子等优势企业,围绕自动变速器及电驱动总成、高性能涂敷隔膜、高压连接器等特色领域,持续扩大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影响力。

钟楼区:依托常州新能源汽车研究院、常州大数据产业园等创新载体和江苏省动力及储能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等行业组织,积极探索应用创新、模式创新,持续提升产业智库支撑能力。

 

 

第三章 构建融合型产业新生态

第一节 强化市场主体引育,构建高质量产业体系

以强化市场主体引育为重要抓手,培育产业链主企业,打造专精特新生力军,引导优势企业和特色产品向高端化、电动化、智能化发展,推动产业强链补链建设和高效集聚发展,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的高质量构建。

1.提升领军企业引领带动作用

发挥“链主”企业领军效应。支持理想汽车(常州)工程中心建设和二期产能扩建,积极导入纯电动车型,加强同上海研发中心的互动发展,带动本地配套集成能力的提升;推进比亚迪(常州)整车及核心零部件产业园建设,积极导入海洋系列、王朝系列和e系列等车型,打造华东区域总部基地;支持江苏时代、中创新航、蜂巢能源等持续强化规模优势,带动动力电池产业链的业态升级;支持星宇车灯等优化产品结构,带动车灯照明产业链的智能化转型;支持万帮数字能源等完善产品布局,带动新型充(换)电基础设施的模式创新和生态升级。

强化专精特新核心支撑。重点围绕动力电池关键材料与制造装备、车灯照明与配件、内外饰件与配件、汽车电子、精密部件等特色领域,实施专精特新小巨人培育计划,聚焦产业链、创新链关键环节,形成一批具有独门绝技的优势企业,夯实我市在特色细分领域的国内领先地位。

推进产业资源整合协同。鼓励围绕龙头企业建设细分领域特色配套基地,通过外引内联、兼并重组等方式,整合优势资源,扩张产业规模,形成配套产业集群,增强全球资源整合和竞争能力。充分发挥链主企业对重点产业链的引领带动作用,增强链主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的配套集成能力、共生发展能力和综合竞争实力,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

服务国家双循环发展格局。支持动力电池、车灯照明、内外饰件、精密部件等领域的链主企业进军全球供应链体系和扩建海外产业基地,以产品结构调整和质量性能提升促进国际化配套协同,增强我市特色产业的全球资源整合和综合竞争力。

2.推动特色领域产品转型升级

引导本地零部件企业顺应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转型趋势,围绕新能源汽车+”互联网+”,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和跨领域融合,推动特色产品的高端化升级。在动力及储能电池领域,推进全气候/高安全/长寿命动力电池及关键材料、新体系动力电池及关键材料、高集成/高安全储能系统的性能提升;在车灯照明领域,推进高性能智能视觉产品在自动驾驶领域的规模化应用;在内外饰件领域,推进中高端车型用智能座舱的集成开发和功能部件优化;在汽车电子领域,推进精密传感器、高压线束和多功能仪表等产品的智能化升级。

3.聚焦强链补链优化发展动能

立足我市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坚持招商引资与本地培育并重,实施强链、补链、延链工程,强化以园招商、以商招商和精准招商,不断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协作配套能力和创新发展动能。强化新能源整车、动力电池、充(换)电基础设施、车灯照明、内外饰件等领域的综合竞争力提升,构建产业核心优势;扩大电机电控、电动空调、车载信息终端等领域的特色项目招引和本地孵化培育,完善关键部件的供给体系;引导本市相关优势产业链环节积极向服务端探索产品创新和应用创新。

 

专栏1: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工程

1.强链工程:保障新能源整车的本地化配套能力建设;围绕动力及储能电池,支持电芯系统、关键材料、制造装备及新体系电池的研发创新与产品迭代;引导充电基础设施、车灯照明、内外饰件等优势领域往智能调度平台、智能视觉、智能座舱等方向加快产品升级。

2.补链工程:围绕乘用车驱动电机、电机控制器、混合动力总成(含机电耦合装置)、电动空调系统(含四通换向阀、膨胀阀)、电控制动系统、车载信息终端等环节招引国内外优势企业,持续加大本地商用车驱动电机、自动变速器、热管理系统等企业的培育力度。

3.延链工程:支持本地动力电池及相关企业开展分布式储能系统、动力电池循环利用等领域的应用拓展;支持热管理系统、高精度传感器、碳纤维材料等相关企业向整车能量管理、智能网联环境感知系统、轻量化结构件等环节加快产品渗透。

第二节 健全科技创新体系,激发产业发展新活力

以提升创新能力、激发产业活力为导向,加快优势领域核心技术突破,优化创新平台服务模式,推进品质升级和标准领航建设,助力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构建产业核心竞争力。

1.加快核心技术瓶颈攻关

重点开展动力电池关键材料、全气候/宽温域/高安全/长寿命单体电池及电池管理系统和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新体系电池的前瞻技术开发与测试验证;加强大功率超级快充、安全有序充电、V2G车网互动等技术攻关,以及换电技术的部件开发与模式创新;提升高效电驱动系统、先进电控系统等集成类产品与关键部件的自主研发水平;推进智能视觉、智能座舱、毫米波雷达、智能化传感器等融合型产品的创新开发与示范应用。

2.构建创新平台融合协同

以建设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为契机,加快多元化行业平台与创新载体建设。支持各辖区市和相关企业筹建国家级/省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各类创新载体;支持江苏省新能源汽车智慧能源装备创新中心、新能源物联网产业创新中心争创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江苏省动力及储能电池制造业创新中心、江苏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创新中心形成辐射长三角地区的协同创新能力,促进前瞻技术、共性技术的研发、转化和商业应用;整合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常州)有限公司、中汽研(常州)汽车工程研究院、UL常州动力电池检测实验室、南德新能源汽车检测(江苏)有限公司、国创能源检测技术(中国)有限公司、国家商用车智能驾驶研发认证中心等创新服务资源,持续提升创新平台的利用效能和共享开放水平。

3.实施品质标准双向提升

开展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的产品质量提升和企业品牌建设行动,引导企业加强设计、制造、检测、认证等全流程可靠性技术的开发应用,健全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控制和追溯机制;加强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和企业品牌宣传力度,构建促进自主品牌良好发展的长效机制。重点依托江苏省动力及储能电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关键材料、装备制造、检测认证、循环利用、充(换)电设施等领域实现标准化引领;支持车灯照明、内外饰件、汽车电子、智能网联商用车测试等细分领域的优势企业或科研机构积极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修订,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软实力。

专栏2:自主创新提升工程

1.新能源整车:加快模块化、柔性化整车平台开发,支持理想汽车(常州)、比亚迪(常州)健全新能源整车正向工程开发流程。

2.先进电池及关键材料:推进全气候/宽温域/高安全/长续航动力电池、无钴锂电池、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核心技术攻关,开展高安全电池管理系统、高精度动力电池实时预警、高比容量及高安全正/负极材料、耐高温隔膜材料、耐高压阻燃电解液等重点技术攻关。

3.充电基础设施:推进大功率快充、有序充电、V2G车网互动、快速换电等新兴技术和优势产品的性能提升和规模化应用,提高充电基础设施运营平台的兼容性、高效性、联动性。

4.智能网联汽车及部件:智能视觉、智能座舱、毫米波雷达、智能化传感器等集成设计和创新开发能力持续提升,依托国家智能商用车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提升智能网联商用车的工程开发和检测认证能力。

5.创新平台:支持国创新能源汽车智慧能源装备创新中心、新能源物联网产业创新中心争创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提升国家商用车智能驾驶研发认证中心、中科院物理所长三角研究中心、江苏省动力及储能电池制造业创新中心、江苏省汽车半导体智能照明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江苏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创新中心的区域影响力。

 

第三节 促进推广应用示范,完善基础设施网络

 

围绕双碳国家战略,持续优化新能源汽车消费使用环境,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进程,完善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智能网联商用车示范应用和智能路网设施建设,适时开展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和配套加氢站建设。

1.推进车辆消费电动化

重点推进私人消费领域普及化。开展新能源汽车车辆销售、充电设施、交通法规、金融服务、维修保养五下乡活动,扩大新能源汽车在乡镇街道地区的推广应用;鼓励整车企业或运营主体开展以旧换新”“车电分离”“分时租赁”“电池租赁等创新消费模式,扩大私人消费的受众群体;提高新能源汽车贷款保险、充(换)电电价、专用停车泊位等优惠力度。

逐步推进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开展新能源汽车进机关”“进园区”“进高校等活动,引导党政机关、公共机构、企事业单位等率先开展新增用车电动化。积极推进港口作业车辆、机场用车、景区旅游客车等领域使用新能源汽车。完善货运车辆市区通行证管理制度。督促公共领域用车单位严格执行老旧车辆强制报废标准、加大柴油货车淘汰报废力度,进一步提高公交车、出租车(含网约车)、城市物流车、环卫车和渣土车等新增车辆的电动化比例。

2.加快充(换)电设施网络化

完善充(换)电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坚持车桩相宜、适度超前、智能高效原则,逐步构建智能有序慢充为主、应急快充为辅的居民区充电体系和快充为主、慢充为辅的公共充电体系。落实新建居民住宅小区配建车位100%具备充电设施安装接入条件,支持老旧小区按需扩建充电基础设施,引导公共停车场、旅游景区等配建一体化高效充(换)电设施,完善高速公路服务区快充网络,满足新能源汽车用户的跨城际出行需求。

提升充(换)电运营平台服务水平。完善市级新能源汽车充电服务管理平台,持续优化对全市范围内充电基础设施的集中管理、在线监测、高效维保,进一步提升全市充电基础设施的计费、运维等互联互通水平。

3.开展智能路网设施协同化

基于新一代国家交通控制网试点成果,聚焦特定场景的高级别自动驾驶商用车测试示范,围绕智能化传感器、路侧单元、边缘计算、数字化交通标识等新型基础设施,分阶段、分区域有序推进智能路网的信息化、智能化和标准化建设。基于我市的区位优势和产业特色,适时在产业园区、常州港等特定场景开展高级别自动驾驶商用车的商业化应用。

 

 

专栏3:基础设施完善工程

 

1.充(换)电基础设施:坚持车桩相宜、适度超前、智能高效原则,以新建小区、示范社区为重点,推进有序充电在私人充电桩侧的大批量应用;持续完善公共场地的高效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到2025年新建公共充电桩和专用充电桩超1.2万根。

2.充电设施运营平台:完善市级新能源汽车充电服务管理平台,通过集中管理、在线检测、高效维保,提高充电基础设施的实际利用率。利用充电大数据,探索打造--电网-互联网-增值业务融合商业模式,持续提升用户消费体验。

3.智能网联测试认证基地:以国家智能商用车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为核心平台,围绕智能网联商用车及关键部件的测试认证需求,分阶段、分区域有序推进5G通讯网络、新型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优先实现核心测试场地的智能路网协同。

第四节 优化产业服务支撑,延伸产业价值链条

推进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资源协同联动、融合发展,积极融入长三角产业链一体化建设,逐步完善公共平台支撑能力,持续向后市场侧拓展创新服务、延伸价值链条。

1.推动区域产业资源对接

加强同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联盟等行业平台的对接合作,积极承接上海、浙江等地区的产业转移。依托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苏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等区域创新载体,加快前沿科技成果在我市转移转化与扩散应用。支持各类行业机构定期举办面向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对接活动,促进本地企业同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开展多层次、全方位合作。

2.优化产业平台共性服务

依托常州科教城、省级以上园区,持续强化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招引力度,不断提升创新型企业培育孵化能力。充分发挥江苏省新能源汽车智慧能源装备创新中心、江苏省动力及储能电池制造业创新中心、新能源物联网产业创新中心、江苏省动力及储能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等创新服务平台的行业支撑作用,为本地企业提供战略研判、技术咨询、资源协调等创新智库服务。统筹协调现有检测认证资源,重点围绕动力及储能电池、充(换)电基础设施、智能网联测试等优势领域,加快推行场地试验一站式服务,提升测试评价和产品认证服务水平。

3.促进后市场侧链条拓展

依托本土优势汽车零部件企业和省内外汽车后市场龙头企业,进一步发挥孟河镇途虎养车江苏智能运营中心等优势载体的辐射能力,打造汽车零部件智慧仓储体系和汽车改装维修一站式平台。围绕汽车维修保养、检测认证、金融保险、认证零部件、再制造等延展服务,引导第三方平台开展规范化、精准化服务,优化提升新兴配件产业。

第五节 构建能源互联体系,推动绿色制造升级

把握新能源汽车与新型能源融合发展机遇,加快构建基于光储充放模式的能源互联网,推进优势工业领域的电动化拓展应用。引导企业以智能制造升级助力绿色低碳发展,支撑双碳国家战略和国际化智造名城城市定位的落实。

1.构建光储充放能源互联网

依托光伏、动力及储能电池、充(换)电基础设施、新型电力装备等优势产业,加快构建基于光储充放模式(分布式光伏发电储能系统高效充电—V2G协同)的能源互联网,推进分布式储能、风光储一体化、光储充一体化等项目建设。

引导优势企业加大新型储能领域的研发力度和模式创新,逐步完善储能系统安全标准和管理规范。支持市级退役动力电池回收中心站和溯源监管云平台建设,积极探索退役动力电池在新型储能、场地用车等领域的循环利用商业模式。

鼓励开展V2G协同创新和试点示范,围绕电网调频、削峰填谷、移动补能等探索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电网的能量高效互动,实现动力及储能电池在能源互联网中的高效管控。

2.拓展优势工业领域电动化

支持优势企业积极开展纯电动游轮、混合动力货轮等示范应用,加快船舶岸电受电设施改造,推动内河航运的绿色化发展;积极开展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新型电力系统的能源并网;鼓励常州港投放纯电动牵引车、叉车、装卸设备等,探索建设绿色港口;鼓励开展农业机械电动化,助推农业绿色发展。

3.培育绿色智能制造体系

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智能制造升级,推进制造装备数字化、生产车间智能化、质量管控网络化,以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打造互联网+协同制造新引擎。

鼓励加强分布式储能在制造环节的高效应用,引导企业加强能耗双控、加大绿色改造,建立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供应链体系,提升新能源整车和零部件绿色制造水平,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完善安全生产工作机制,引导企业紧扣关键工序自动化、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积极实施智能化改造,提升智能化信息化管控能力。强化全生命周期管控,提升安全保障能力,从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应用和支撑体系等方面,提升企业生产本质安全水平。

 

专栏4:绿色制造升级工程

1.提升工业设计能力。充分发挥星宇车灯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等引领作用,加大省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培育力度,引导新能源汽车关键部件的工业设计实现集方案设计、模型制作、样机使用、新品开发等于一体的现代化体系转变。

2.创新智能制造模式。加快智能制造服务商培育,重点开展流程制造、网络协同制造、远程运维服务等智能制造新模式。围绕构建智能生产线开展智能制造咨询、现场诊断活动,打造一批具备产业特色标杆效应的示范智能车间(工厂)。

3.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支持万帮数字能源等加快垂直类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鼓励天合光能、龙城精锻、日盈电子等企业级工业互联网扩大对外开放服务,引导工业互联网对设计、生产、运维、管理等全流程数字化功能的集成应用,助力绿色低碳制造发展。

 

第四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协调

发挥市领导挂钩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车联网等产业链专班的统筹协调作用,强化各辖市区、各部门协调配合,形成发展合力。聚焦产业布局优化、重点项目招引和重大工程建设等领域,健全横向协同、纵向贯通的产业链建设推进机制,提升行业组织、支撑机构的智库服务能力。

第二节 优化政策支持

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层面的产业政策,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方式,加大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攻关、各类标准制修订等的支持力度,积极组织企业申报国家级、省级重点项目计划和专项资金,持续优化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和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环境。

第三节 强化人才激励

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倡导构建以创新、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以及基于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制度,营造尊重人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创新氛围,扩大优秀人才招引,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加强新能源汽车产业复合型人才的有效供给。

 

第四节 完善金融创新

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项目建设,支持企业主体联合资本机构开展新能源汽车消费创新业务,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新能源汽车产业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大力支持创新产品首购和推广应用,促进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CopyRight 2006-2016     备案号:苏ICP备16051885号-1
主办单位:常州市汽车产业协会     联系电话:(086)-0519-85681577     [后台管理]
技术支持:常州市新博科技有限公司